院士云集助力“双碳”目标,数智化、低碳化
转型成未来发展趋势
如何在世界性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变革下,转换“双碳”目标下的工程管理战略思想?探索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改革举措以及主要实践?11月12日,以“‘双碳’目标下的重大工程与工程管理”为主题的2022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在长沙开幕。70余名院士,100余名杰青、长江学者、知名专家及企业家齐聚,碰撞智慧火花,围绕重大工程低碳智慧技术及应用、绿色能源与资源技术重大工程管理等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实现“双碳”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双碳’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介绍,202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全球占比约27%;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16亿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量为101亿吨,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量30%左右;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0吨,是全球人均水平约1.5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7吨,是全球人均水平约1.7倍,已超过英、法等发达国家。
杜祥琬指出,我国已进入高排放国家行列,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还将驱动能源消费不断增长,温室气体增量压力依然巨大。据了解,我国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GDP贡献约40%,能源消费占比约68%;能源结构偏煤,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56%。其综合效率偏低,能源强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7倍。杜祥琬说,我国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目标只有30年左右,明显短于发达国家的50至70年时间。现亟需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系统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一转型加速度更大、挑战最艰巨。
为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杜祥琬说,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下的碳中和。他提出,节约提效优先、再电气化等八大战略;“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实现建筑用电用热零碳排放”等八大抓手;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健全低碳技术标准体系等途径健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
数智化、低碳化、绿色化转型是未来发展趋势
“公路决定交通领域碳达峰时间,未来减排潜力最大。”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卢春房院士表示,我国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要以“交通用能深度脱碳、客货运输智能高效”为核心,通过调整运输结构、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加快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低碳交通工具、提升智能交通发展水平等重点举措,加快构建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院士说,能源强国需要有大国工程作支撑,大国工程离不开高水平的工程管理。中国石化产业发展正以“氢能供给、清洁供热、清洁供电、生物燃料供应”及“新能源业务与现有业务绿色发展相融合”“新能源业务与新科技新模式发展相融合”为架构的“四供两融”业务等举措,积极落实“双碳”行动,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布局、全面发力。马永生表示,能源化工行业要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与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标准体系,打造与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工程建造应用场景。工程管理数智化、低碳化、绿色化转型是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外油公司纷纷推进将人工智能作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战略。”国家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合院士建议,油气行业要加强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共享和质量管控;将行业机理模型和AI技术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共建智慧能源合作生态;转变固有观念,认知与时俱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表示,“本次论坛正是我们初心的传承、坚守的延续,契合了湖南实现‘双碳’目标中所彰显的湖南担当,作出了湖南贡献的使命和行动。”正如二十大报告所强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届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中南大学和湖南工商大学共同承办。论坛分为1个主论坛和5个分论坛,将举办53场高水平学术报告,系统研究“双碳”目标下的重大工程管理实践与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