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碳中和:石化业内对碳中和有哪些模糊认识?(18)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双碳,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发声,有关碳中和的一些观点和认识也进入了有些专家所提到的“混沌期”。我们认为仅仅是在刚刚认识基础上发文赞成或者反对某些双碳观点都难免有失偏颇。本节把业内出现的一些认识问题提出来,算作抛砖引玉,亟待大家的厘清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和一条清晰之路,一起走向碳中和。
五十七、把碳排放和碳吸收一抵消就是碳中和?
这是大多数刚关注此议题人的认识。这样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前面要加什么样的定语或者说边界。说整个地球肯定没问题,因为,“碳中和”的核心是在未来的某一时期,人类活动往大气中排放的CO2总量为零。
但是,说到了某个实体(如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等),尽管经过他的努力CO2的排放量已经减到最低限度,但仍然无法实现碳中和时,其无法减少的部分则要通过对冲手段来中和。有了这个判断标准,下面的一些认识是不是误区,也就很好理解了。
五十八、整个石油和化工行业自身要实现碳中和?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多少与我们当前的一些宣传有关。在时态看来,这个命题很难实现,或者说无法实现。国家提出双碳目标毋庸置疑,但不能接下来就是各省、各行业的纷纷表态提前碳达峰、碳中和。 这种一刀切、平均分配任务的模式相信国家不会这么做。至少是整个石油和化工行业如果靠全行业的减排(不通过外部购买碳排放权)来实现碳中和难度非常大。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一组数据进行粗略的测算,2030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严格控制排放量的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从2020年的13.7亿吨达峰到17.22亿吨,即便是以后每5年减排1亿吨,到2060年的也只能降到11.22亿吨的水平。即便是耗能比较大的行业,如石油加工(现为2亿吨水平)通过大幅度减产(新能源替代),合成氨、磷酸一铵及二胺(2.2亿吨)通过减少出口和降低化肥的亩均使用量,烧碱、纯碱和电石等(2亿吨)直接耗电大户的产量的减少,也就是再减少3亿吨/年的水平,这还不包括围绕烯烃(包括煤制烯烃)后端产业的产量增加等,仍有8亿吨的排放,无法通过自身来解决。
五十九、每个化工企业内部都要实现碳中和?
随着碳中和议题的持续升温,企业们也开始在碳中和领域发声。有的宣布要制定碳中和战略,有的宣布了碳中和目标,有的甚至直接就宣布实现了碳中和。大有每个企业都要实现碳中和的倾向。然而,即便是在不考虑碳排放权购买的情况,不同的行业也不可能都实现自身的碳中和。下面分别以乙烯、电石行业进行分析。
2020年我国的乙烯产量是3157万吨,而当量需求是5900万吨,自给率只有53.51%。该行业(含芳烃)目前的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为1.4亿吨水平,其中28%-30%用在了电力消耗上了。如果该行业未来产能再增加一倍(这个数是有可能达到的),即便是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有效利用和降低,但在电力消耗这一块,大约70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无论如何也很难由企业自身来完全中和掉。
2020年我国电石行业碳排放量为9594万吨,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电化学行业,碳减排的唯一快捷途径就是再压产,但是通过企业自身是无法实现碳中和的(购买排放量和通过非煤发电除外)。
六十、企业只要花钱买指标就算中和了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关于企业的碳中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企业究竟怎么做才算碳中和这个议题上,各方观点不一。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中看到,有的企业,花了极小的代价,通过直接购买环境权益,轻松宣布实现碳中和。而反对的声音认为:企业碳中和就应该把自己的排放降低为零,通过购买环境权益来实现碳中和就是玩文字游戏,更有甚者将此比喻为购买赎罪券。其中,主要分歧就在企业能不能通过购买环境权益实现碳中和。
对于类似的乙烯和电石行业的企业,要想实现碳中和,除了降能耗、改工艺以外,要想通过内部实现碳中和,只能用碳捕捉和储存(CCS)技术,作为风口浪尖的现阶段CCS技术,你肯定也会是反对的。
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假设一:要实现这一技术,你得在你的发电厂烟囱附近种树,让种的树刚好能够吸收你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以至于你变成了一家林业公司。由于种的树面积太大了,以至于超出了你公司物理边界,那些超出的树是不能算你的内部减排的。这条路走不通了。即便是行得通,你难道是为了树才去种树的吗?你包一片荒山多好呀?
假设二:换了个思路,花血本把边界范围内所有用化石燃料的设备全部改成用电,然后在企业旁边建设以个超大光伏电站,单线直供企业,这时你又成了一家发电公司。但光伏晚上发不了电,你仍然要用部分网电,所以你仍然不能实现碳中和。
即便是行得通,你难道是为了用电才去建光伏电站的吗?假设三:你把你的设备全部电气化,然后坐等整个电网零排放。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很难看到这一场景实现的。
六十一、企业只要花大价钱就可以买到碳排放权?
以前市场上最便宜的碳减排权大约一块钱一吨,所以:每年不到十块就能让一个人实现碳中和;不到一百块就能让一个小商铺实现碳中和;不到一千块就能让一栋大厦实现碳中和;不到一万块就能让一个轻工制造业实现碳中和;不到百万就能让一个重工业实现碳中和;不到千万就能让一座中型城市实现碳中和;不到一亿就能够实现整个深圳碳市场的碳中和;就连实现全世界碳中和也一千亿都要不到!
彼时,我们之所以不齿花钱实现碳中和,是不是因为环境权益来得太容易。现在,我国最便宜的碳减排权是50多块一吨,大众并没有太多的危机意识?然而,一旦达到1000元的水平,谁还敢鄙视呢?到那时,你会高攀不起?毕竟碳排放权,相对于巨大的减排目标,太稀缺的。
所以,当有人表示:“我把内部减排做到极致了,剩下的排放,掏钱来买环境权益就可以进行中和了”时,我们可以明确地回答您:一方面,这个碳价已经超过了您内部减排的成本,你还买吗?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行业已经步入国家非鼓励购买的行列,即便是你有钱,也未必能让你买了!
六十二、碳排放权可以随便买到?
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主要是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而二氧化碳的吸收一方面来源于人为作用,即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另一方面来自自然过程的吸收,例如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
据中科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很多人认为陆地碳汇吸收可以无限大地增长。这是很可怕的。
百度的资料显示:中国多年来大规模植树造林不仅提高了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也吸收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据专家估算:1980年至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两项合计51.1亿吨。相当于每年2亿吨!
假设,2060年中国的碳汇量为15亿吨(不仅是林汇),而那时,我们一年至少要减少135亿吨到16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10:1呀!
六十三、所有没达标的企业都需要买指标?
按照我国刚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的企业,每年会分配到规定的年度碳排放额度,这个额度是免费的,当然也可以有偿分配。这一配额是采用产品碳排放基准值乘以企业的这种产品活动水平来决定的。只有不足的部分、或者年终未达标的部分,才可以从市场上购买。
特别鸣谢:本文部分资料节选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的部分资料。